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破除SCI至上,纠正论文写作过度数字化、模型化

时间: 2020/09/15   作者:   点击:

 

破除SCI至上,纠正论文写作过度数字化、模型化

——我校专题研讨会会议综述

 

近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管理世界》发表了《亟需纠正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的“数学化”“模型化”等不良倾向》,倡导为构建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一份力量。社科处于2020330日在生命科学楼105会议室召开了全校社科学院科研工作专题研讨会,就此进行讨论,科研人员代表共计20余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1、关于《意见》中 SCI至上的负面影响”方面

《意见》指出,SCI论文相关指标已成为学术评价,以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人才评价、学科评估、资源配置、学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标,使得高等学校科研工作出现了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甚至以发表SCI论文数量、高影响因子论文、高被引论文为根本目标的异化现象,科技创新出现了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

研讨中,学院科研人员代表普遍认为多年来的确存在“SCI至上”、评价体系单一、学术研究功利化等不良倾向,在高校已经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现阶段迫切需要根治这些制约科研发展的顽疾。大家的体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直以来从上至下科研导向问题较突出,习惯于量化管理和相对简化的评价方式,SCI的核心指标地位在各个方面得到确立。我校在奖励办法中也存在SCI期刊论文奖励偏高的问题,虽然新修订的奖励办法有所调整,但CSSCI来源期刊等优秀中文期刊的奖励与之相比仍有比较大的差距。二是部分高质量中文期刊发表难度大,特别是近些年来竞争更集中、愈加激烈,而反观SCI期刊良莠不齐。部分分区较低的SCI期刊比较容易发表,受职称压力、奖励诱惑,一些老师急功近利地发表低水平SCI论文,名不副实。三是在部分老师的观念和意识中,仍相对迷信国外期刊,看重SCI论文的分量,这种SCI至上意识无法在短期内消除。因此,有些科技工作者沉迷于热点以及短平快易出论文但没有多大价值的研究工作,导致重大科技成果的创造举步艰难。

2、关于《意见》中“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方面

《意见》指出,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包括:建立健全分类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提出各自评价的侧重点,明确论文在其中的不同权重;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引导评审专家不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代替专业判断,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议意见,并倡导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规范评价评审工作,大力减少评估评审事项,评价指标和办法要充分听取意见,实行代表作评价,并遵循同行评价原则。

讨论中,与会者建议:一是在不以 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核心指标的情况下,如何建立一个比SCI论文相关指标更为客观、公平公正、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现阶段中国国情、学术氛围、文化生态下,如何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评级体系,仍需一段时间。破旧规难,立新制更难,事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和学术价值观的重塑,短时间内破除SCI论文至上也许也会造成科研工作者的无所适从,不应为了急切破除SCI论文至上现象,而出现倒退或者更不利于科研发展的情况。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在考评聘等文件中去掉“SCI论文”几个字,而不是真正地在科技成果质量上下功夫,最终也会导致今后的评价失去公平公正,依然不利于重大科技成果的产生。二是应加强顶层设计,从学校层面系统地真正落实可操作性的、导向性的科学分类评价体系,完善职称评定体系,建立真正的代表作评价体系,以代表性学术研究成果作为主要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弱化以往以学术成果级别和成果数量简单代替学术水平的倾向,真正体现质量导向,从源头上遏制学术浮躁之风,为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提供适宜的环境。三是完善同行专家评议体系,以同行评议作为主要评价方式和手段。建立小领域同行专家库和信誉度监管体系,明确专家入库标准和专家遴选规范,完善评审专家的诚信记录、责任追究等制度,严格规范专家评审行为,提高学术评价的科学性和可信性。四是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成果转化与应用在学术评价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鼓励师生把学术研究与服务党和政府决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逐步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五是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做到学术自律,促进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

3、关于《意见》中“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的方面

《意见》要求,要规范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改进学科和学校评估,在评估中要突出创新质量和贡献,审慎选用量化指标。优化职称(职务)评聘办法,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的直接依据,以及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扭转考核奖励功利化倾向,学校不宜设置对院系和个人的论文指标要求,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科学设置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学校不宜将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树立正确政策导向,不采信、不发布以SCI论文相关指标为核心编制的排行榜等信息。《意见》在涉及功利化倾向方面,使用“不得”,意味着明令禁止,坚决摒弃已有做法。确定多元化的指标体系有利于人才培养,学术体系的净化,学校近几年也正在积极完善职称评定等各方面指标体系。与会者认为SCI期刊质量良莠不齐,真正学术界公认的高质量的论文成果应予以正确看待,不能一刀切,必须充分考虑学校以及学院之间的发展水平还存在很大差异,在职称评定、学科评估等方面应考虑采取差异化政策。《意见》也是给了学校一定的政策灵活度,学校应发挥主动性,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学科发展特点的具体政策。

4、关于“论文写作中过度数字化、模型化”的方面

在过去的学术论文写作中的确存在过度“数学化”“模型化”的现象,部分期刊的选文导向也是如此,造成了老师们投其所好,为发表论文过度“数学化”“模型化”。与会者认为,师生在论文写作中应以问题为导向,避免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期刊采稿应有导向性,倡导研究范式规范化、研究方法多样化;这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上级部门的规范,加强监督,多部门的合作才能真正建立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高校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探索建立多元化、公平公正、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一个需要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要集思广益,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以此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
点击下载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