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人民至上,彰显制度优势

时间: 2020/09/15   作者:   点击:

 

人民至上,彰显制度优势

——我校社科专家看“两会”

 

522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2019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新冠”疫情防控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在精准研判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及世界政治经济环境恶化“两个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对今年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属于培根铸魂的工作,发挥智库作用是社科工作者的责任所在。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我校社科处组织校内专家以“虚拟圆桌会”形式畅谈“两会”议题。现将大家的论点归纳如下:

一、高屋建瓴:全面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校党委书记陈弘教授表示,今年的“两会”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在我国有效控制疫情的非同寻常时刻胜利召开,面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出现不明朗的新变化新问题,注定是一届影响深远的大会,也是全国人民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坚定信心的大会,必将载入史册。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刻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要义,观照现实。要认真贯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精神,提高站位,做到“四个自信”“两个维护”,坚持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两手抓、两手硬”,加快推进特色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培养出能够支撑农业现代化的人才,倾心倾力服务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副校长曾福生教授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务实、科学”的精神,体现了不确定性情境下,党和国家群策群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担当和使命。我们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事业的重锤响鼓、殷切期盼,感受到了人民至上的初心、中国必胜的信心和攻坚克难的决心。对于农林经济管理学科而言,只有拓展学科研究领域和视野,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才能建成真正的“双一流”;要进一步发挥人才、科技、信息和平台优势,全方位多领域开展“智志双扶”,助推“五个振兴”;要在脱贫攻坚、农村新基建、人才培育、产业融合以及农村制度改革等方面找准服务着力点,将学科优势转化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能优势。

二、主流话语:做好“六稳”“六保”,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了“六稳”“六保”,要求守住“六保”底线,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周孟亮教授认为,今年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坚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稳就业”“保民生”为重点,确保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对于“稳就业”问题,主要通过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降低企业负担、强化金融支持、释放市场活力来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出路。对于“保民生”问题,既要压缩政府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又要加大政府民生支出力度,重点支持“两新一重”建设,实现促消费、惠民生、调结构、增后劲,同时要加强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被列为政府下一阶段工作总体部署,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恢复生猪生产、压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等具体措施。“十四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中”。龙方教授认为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加快粮食科技创新;要制定有利于粮农增收的粮食政策,从而调动粮农的积极性;要加大粮食生产的投入,包括粮食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高标准粮田的建设、中低产田的改造、粮食生产信息化建设、粮食生产加工技术和机械设备的研发等。莫鸣教授指出,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是疫情防控的“第二战场”,保障农产品供给是永远在道路上的行为,既需要政府制定各项措施作为保障,也要激励广大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行为,多措并举,才有能力牢牢端稳14亿中国人的饭碗。

汤帮耀教授指出,“落实乡村振兴举措”再次被列入政府工作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持续稳中向好的农业农村形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应对风险挑战增添了底气。黎红梅教授表示,农村是国家社会经济运行的战略后院和蓄水池,要充分发挥农业农村发展的“压舱石”作用。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必须牢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导向,切实稳住“三农”基本盘,突出落实“三农”各项硬任务,有效发挥乡村振兴在“六稳”“六保”的应有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三、治理现代化: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吴松江教授指出,政府工作报告在下一阶段总体工作部署中,“风险”这一关键词连续出现6次。必须深刻领会新形势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工作的深刻影响。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的风险治理思维,充分结合农业大学农牧优势学科资源,积极探索涉农公共管理领域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为提高防控能力,着力防范化解“三农”领域重大风险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将迎来一个应急管理更加健全的中国,“针尖大的窟窿”也要堵得上,让公共卫生防护网为城乡人民健康保驾护航。

米正华教授认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工作任务,彰显了我国社会治理走向更“实”。一是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社区服务功能,使社会治理的重心真正“落地”基层;二是由“改进信访工作,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变为“完善信访制度,加强法律援助,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突出了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这一根本;三是强调从“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平安生活”上升到“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体现了社会治理的“顶天”目标。

刘艳军教授认为,中国全民抗“疫”的实践和对世界抗“疫”的国际共产主义援助,从正面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坚定捍卫者。要进一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实现“面对困难,基本民生的底线要坚决兜牢,群众关切的事情要努力办好”的承诺。汤帮耀教授指出,要解决重大风险挑战,最重要的对策就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同时,要加强农民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农村组织带头人的素质培养,充分发挥农村科技道德和文化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加强在农村青少年中有关乡村治理的宣传,提高乡村治理意识和能力。

四、弥补鸿沟: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

政府工作报告说“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熊春林副教授认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及其应用是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特别注重城乡统筹推进,使之成为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和加快数字乡村发展的新契机。推动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的发展普及与提质扩容,促进“三网”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与高效利用,加快5G网络等在农村的发展,提升农村信息设施水平;瞄准“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基本目标,鼓励开发适应“三农”发展需要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APP软件等;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三农”的全面应用;对农民开展有效的信息技术教育培训,建设数字乡村社会。

朱山立副教授认为,推动教育公平发展,是政府工作报告中经常提出的指引性目标,也体现了教育公平是一个难点。重点是要优化投入结构,让教育资源惠及所有家庭和孩子。曹艳副教授认为,我们应全面深入地研究和思考在线教育如何更好地促进所有人的全面发展,最大限度促进教育公平,进一步消除城乡学生数字鸿沟,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曹庆荣教授关注到百余委员联名提案“把体育列入中高考必考科目”后,深感振奋。这既是提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有效举措,更是实现“体育强国”目标的正确选择。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的提高,方可使我国国民以强健的体魄更好地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点击下载文件: